作者: 姜培軍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8-29 17:03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菏澤大地上曾活躍著一支黨領導下的特殊武裝力量。他們組建武裝、抗擊日寇,為廣大百姓撐起一片藍天。他們不怕流血犧牲、英勇善戰,被群眾親切地稱為“鐵孩子武工隊”。近日,記者走進位于牡丹區胡集鎮東馬垓村的鐵孩子武工隊紀念館,了解背后的歷史故事。
舞臺背后的抗戰故事
8月8日晚,由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和牡丹區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聯合創排的大平調《鐵孩子武工隊》成功首演。演出現場,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熱烈掌聲。劇中回漢群眾并肩抗敵的宏大敘事、戰友訣別的細膩刻畫,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也讓大平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鐵孩子武工隊》是一部扎根菏澤鄉土的紅色大劇,其背后有著深厚的革命歷史背景。20世紀三四十年代,菏澤大地上曾活躍著一支黨領導下的特殊武裝力量。他們組建武裝、抗擊日寇,為廣大百姓撐起一片安寧藍天;他們不怕流血犧牲、英勇善戰,被群眾親切地稱為“鐵孩子武工隊”。
該劇領銜主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一級演員何西良表示:“能夠把英雄的故事搬上舞臺,是我一直以來的心愿。這次能塑造田春雨這個英雄角色,我既無比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他身上的家國情懷與俠義精神,正是我們這代戲曲人要傳承的精神之魂?!?/p>
2024年,鐵孩子武工隊相關歷史記憶被牡丹區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9日,位于牡丹區胡集鎮東馬垓村的鐵孩子武工隊紀念館,迎來了幾名特殊的小觀眾。當天,牡丹區胡集鎮宣傳辦聯合鎮團委及婦聯開展“紅星童行記”紅色教育活動,組織轄區內兒童走進紀念館參觀學習。鐵孩子武工隊隊員后代、71歲的馬永科,現場為小觀眾們講述了鐵孩子武工隊的光輝歷史??粗构窭锖喡奈淦?、墻上泛黃的老照片,一雙雙稚嫩的眼睛里滿是專注,孩子們仿佛穿越時空,觸摸到了那段烽火歲月的艱辛與先輩們的堅韌。在這莊重嚴肅的氛圍中,孩子們追尋先輩足跡、聆聽歷史回聲,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紅色精神洗禮。9歲的馬圣雅參觀后說:“原來英雄就藏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繼承革命先輩的遺志,長大后把家鄉建設得更好?!?/p>
拉槍班保家園
“馬體勝是我的爺爺,他曾任鐵孩子武工隊隊長。” 指著紀念館內一張老照片,馬永科向記者緩緩介紹。他自幼聽著鐵孩子武工隊的故事長大,對這段歷史有著特殊的情感。近年來,馬永科聯合馬四友、馬西貴、馬同然等人,致力于搜集、整理鐵孩子武工隊的相關歷史資料,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結合相關史料,再通過馬永科等人的講述,我們得以清晰還原鐵孩子武工隊的發展歷程。1939年2月,家住胡集鎮東馬垓村的馬體勝,聯合馬進平、陳玉建、馬義同、馬思志、馬思秋、馬義忠、馬思衛、郭長河、馬同俊、馬同朝等人成立“拉槍班”,決心拿起武器對敵開展武裝斗爭,可當時最大的難題是缺乏武器。
一天傍晚,馬體勝帶著一只鹵好的大雁、提著一罐老酒,主動走進安興炮樓。偽軍大隊長吳道存見他前來,當即笑臉相迎。酒過三巡、氣氛漸熱,馬體勝趁機說明來意。經過一番周旋,吳道存最終答應提供五支長槍、百發子彈和部分手雷。有了人、有了槍、有了武器,三區武工隊正式成立,隸屬三區武委會領導。上級任命田四德為主任,馬體勝為隊長,隊員多半是東馬垓村的子弟。
武工隊成立后,首戰便攻打王屯炮樓,隨后又在白虎地區與敵人激戰,漸漸打出了名聲。日偽軍對他們又恨又怕,革命群眾卻拍手叫好,親切稱他們是打不死的“鐵孩子”,“鐵孩子武工隊”的名號也由此傳開。平日里,武工隊員還常以賣羊肉為掩護,奔走于黃河兩岸,悄悄為黨組織傳遞抗日情報。
有一次,河北回民支隊護送上級領導途經魯西南,需要沿途各地武裝接應。三天后,回民支隊十余名隊員在隊長高松的帶領下,護送領導橫渡黃河時,突然與偽軍部隊不期而遇。由于敵眾我寡,回民支隊隊員不得不邊打邊退,一路撤到東馬垓村附近。槍聲就是命令,正在村中待命的馬思秋立即帶領隊員前去接應,與回民支隊并肩作戰,最終重創日偽軍。吃了虧的日偽軍不甘心,很快又糾集兵力反撲東馬垓村。當時在村頭站崗的郭長河發現敵人后,當即鳴槍示警,敵人見狀立刻朝著槍聲方向追擊。那時麥收剛過,東馬垓村頭矗立著7個高大的麥秸垛。郭長河靈機一動,借著麥秸垛的掩護與敵軍周旋——他在麥秸垛間繞來繞去,東打一槍、西放一彈,故意迷惑敵人,為村民轉移爭取時間。后來,郭長河見敵人有包圍村子的意圖,才邊打邊退、悄悄撤離。等敵人沖進東馬垓村時,村里早已空無一人,只好悻悻而歸。為了抗擊敵人、保家衛國,東馬垓村的百姓眾志成城、空前團結,用行動詮釋了“軍民一心”的力量。
紅色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多年來,小兵張嘎、小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來等少年英雄形象,通過文字、圖片和影視劇的傳播,成為幾代中國人共同的紅色記憶。而在抗戰時期的東馬垓村,兒童團中也涌現出了許多英勇無畏的少年。東馬垓兒童團成立于1940年3月,主要成員包括馬思齋、馬同碧、盧保田等20多人。這些少年像父輩一樣,在抗日烽火中接受洗禮,主動承擔起站崗放哨、盤查行人、傳遞情報、宣傳黨的政策等任務,他們都是值得永遠銘記的少年英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東馬垓村瞬間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村民們敲鑼打鼓、奔走相告,有的扭起秧歌,有的高唱革命歌曲,用最樸素的方式慶祝勝利。
如今走進鐵孩子武工隊紀念館,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武器展品、一份份詳實的抗戰資料,都在默默講述著鐵孩子武工隊在抗戰時期英勇奮戰、舍身報國,團結帶領各族群眾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感人故事。
近年來,牡丹區積極開展鐵孩子武工隊系列宣傳活動:組建專業宣講隊伍,深入社區、鄉村大力弘揚其承載的革命精神;生動講述鐵孩子武工隊團結各族人民走向勝利的紅色故事,讓紅色精神浸潤各族群眾的心田、凝聚起奮進力量。相關部門還不定期開展“紅色宣講進校園”活動,通過情景劇、故事分享會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當年鐵孩子武工隊不畏艱難、血戰到底的愛國愛家精神。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鐵孩子武工隊紀念館的館名,由“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高秉涵先生題寫。無論是當年鐵孩子武工隊拋頭顱、灑熱血抗擊日寇,還是高秉涵先生無數次跨越臺灣海峽、護送抗戰老兵骨灰回家,他們身上愛國愛家的血脈深情,始終一脈相承,成為激勵后人的精神豐碑。
記者 姜培軍